第五百一十八章:甲申年的元旦
關燈
小
中
大
今年崇禎皇帝過的並不好,要說以往雖然各地糜爛之勢無法抑止,但最起碼崇禎皇帝還有足量的兵馬聽從自己調派。
但到了現在,李自成從最初無頭蒼蠅似的到處亂跑,成了現在的有計劃席卷中原,被崇禎皇帝寄予厚望的五省精銳就連潼關都沒守住,落得個全軍覆沒的結局。
說到底,這個結果也和崇禎皇帝太過急切,在戰情不明不暗的情況下不斷下旨逼迫孫傳庭提前出關有很大聯系。
孫傳庭在覆起前,無論剿李自成還是老闖王高迎祥,基本上都是馬到成功,所部的秦軍,簡直是山東軍前身。
不過這次秦軍並沒能續寫傳奇,隨著孫傳庭盡數戰死在潼關的各級將校數不勝數,當然了,其中還有許許多多其他部分的官軍將帥。
這些人都是大明朝最後的捍衛者,是忠於崇禎皇帝,可以為了他去死的最後一批人。
孫傳庭一死,再無人能制止李自成進取西北的腳步,山東軍雖說有那個能力,但也是雙拳難敵四手,不能兩面兼顧。
整個中原在李自成的眼裏,就好像是褪去了衣衫的處女,無論哪一省哪一地,都是唾手可得。
數十萬大軍兵分數路,所到之處都是一片的倒戈易旗之景。
大明朝正呈土崩瓦解之勢,遍觀天下,崇禎皇帝唯一能依賴的也就剩下駐守在山海關的寧遠總兵吳三桂。
吳三桂手握兩萬關寧精銳,常年和關外的清軍作戰,是大明各路官軍戰鬥力最強的一部分。
並且松山之戰後,洪承疇被俘,吳三桂逃到山海關收攏了三萬餘敗卒,雖然軍心不行,但起碼要比中原那些官軍要強上不少。
曾經盛極一時的大明王朝,眼下竟然到了如此日暮窮途的地步,真正聽從朝廷號令的就只剩下吳三桂一人,所部只有區區五萬兵馬。
今年發生了很多大事,一件接著一件,不僅讓崇禎皇帝經常處於暴躁易怒的邊緣,也讓北京城各部院重臣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要說天底下表明忠於朝廷,並且實力最強的,其實不是吳三桂的關寧兵,更不是左良玉,即便他號稱麾下有五十萬兵馬,還是山東軍。
王爭在徐州誓師南下,在崇禎十六年的後半年中,基本將江北到山東一帶全部控制在手裏,以雷霆萬鈞之勢拿下南京城,並且立刻開始改革。
海上,鄭芝龍稱霸南洋,但凡要上海經商的大小船只,只要沒有鄭氏令旗,根本不能前進寸步。
早在鄭芝龍還在當海盜的時候,就已經和大明的福建水師進行決戰,正是在擊潰大明水師之後,崇禎皇帝才會啟用熊文燦主持招撫鄭芝龍。
直到現在,鄭芝龍位居左都督、海防總兵,幾乎將整個南洋都擴大到自己的掌控範圍,論起官階,他和名聲鵲起的安東候王爭不相上下。
明面上鄭芝龍和王爭都尊奉當今朝廷,但暗地做的事情並沒有任何顧忌,王爭在崇禎十六年的下半年,一改往常低調行事的態度,開始大刀闊斧的調兵南下。
朝中聽聞李自成在潼關殲滅了孫傳庭率領的五省精銳,當即是人心惶惶,左中允李明睿等人已經數次建議崇禎,要他下嚴旨讓山東軍西征李自成。
但崇禎心裏有根刺,這根刺不拔出來,他就一直不甘心下旨。
王爭和李自成在他眼裏,其實都是一丘之貉,全是擾亂天下的亂臣賊子,區別無非是一個狡詐,一個有恃無恐。
即便到了眼下這等山窮水盡的地步,崇禎皇帝雖然心知肚明王爭會挽救大明危局,但依然不想低頭,所以根本沒有下旨的意思。
朝廷視而不見,王爭正好順水推舟,繼續有條不紊的施行計劃。
江南一帶望風投降山東軍,而西北地區則又有大明藩室被農民軍屠滅,李自成在用比王爭更快的速度席卷中原。
崇禎十六年剩朝廷和以往的效率一樣,群臣連日朝議商量的只有如何處置江南和西北的亂局,但就是提不出個有效的章程。
很快,時間一晃而過,時間來到崇禎十七年的元旦。
這一年的元旦,崇禎皇帝朱由檢比平時更早就上朝了,除了近身侍衛和太監外,禦座旁只有一個手執金吾的禮官站班,崇禎詫異地看了他一眼。
這名金吾禮官恭恭敬敬,瞧見皇帝詢問的目光,當即將身子彎到了腳底,行了一個最高規格的禮節,這才小心的說道:
“啟奏萬歲,群臣因為沒聽到鐘鼓聲,以為聖駕還沒有出來,所以遲來了。”
崇禎皇帝嗯了一聲,不悅地開始宣諭:
“那就立刻鳴鐘,開啟東西門讓他們馬上進來!”
執金吾者點點頭,又是一躬身,這才趕下去傳旨。
不一會兒,鳴亮的鐘聲響徹紫禁城,文東武西列班進入的兩扇門也被太監被依次打開,但是等了一會兒,文武百官仍然不見一個進來。
崇禎皇帝顯得有些焦躁不安,對身邊的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說道:
“起駕,先去謁太廟,然後再回來受朝賀!”
這是年年元旦例行的禮儀,王承恩心裏和崇禎皇帝一樣敲著鼓,元旦當天朝賀百官不見一個人來,這委實不太吉利,的確應該找個臺階下。
王承恩派去長安門外傳旨的小太監沒多久就急匆匆的跑回來,急促喘著氣稟報,說是禦駕外出所需的鑾輿駕馬和儀仗隊的一百多匹馬都還在禦廄中,沒準備好。
這話說完,大殿上的太監們都是面面相抵,皇帝已經傳下諭旨要先去謁太廟,金口一出,怎能等待?
於是,王承恩隨機應變,吩咐太監們把長安門外文武朝臣所騎來的馬一齊驅趕到端午門裏,打算暫時用以代替禦馬。
更荒唐的事情發生了,這些馬各有其主,而且完全沒受過訓練,嘶喊雜沓,四處跳躍,根本不受太監們的羈勒。
司禮監的太監們無奈只好硬著頭皮回稟,說是為了皇上的安全,還是要等一等再去謁太廟。
這樣的情況是從來沒發生過的,不過既然如此,崇禎皇帝也別無他法,只好又改變了他的旨意,還是先受朝賀再謁太廟。
不多時,崇禎皇帝和他一群貼心的小太監回到太和殿,端坐在大殿正中的禦座上,這個時候,百官們還是不見一個人影。
崇禎皇帝等了許久,甚至有些打瞌睡,不知過了多久,王承恩輕輕拍他幾下,興奮地說道:
“皇上,大臣們來了!”
崇禎皇帝連忙端坐好身位,又讓王承恩替他整理一下龍衣,這才在上面靜靜等待群臣進殿。
接下來發生的場景即便崇禎皇帝天天見到,但再次看見,依然是微微皺眉,面色無奈。
他親眼目睹冠帶續不斷的鐘聲中,從東西二門梭巡而入,倉皇跪拜,亂作一團。
不過今日和平常又有些不同,往日的亂象雖然普遍,但並不明顯,但這次徹底亂成菜市攤子,哄鬧異常。
群臣好像一只只無頭蒼蠅在隊列中來回穿梭,尋找自己的站位,每每磕磕碰碰到一起,就連司禮監的太監們都是滿臉嫌棄。
經過一番折騰,皇帝對於這看不出有絲毫喜氣的元旦日朝賀大典已經完全失去了耐心,正待說話,卻被一陣突然而起的大風打斷。
狂風呼嘯,黃沙撲面,天色昏暗,就連睜開眼睛都費勁,崇禎皇帝心道今日真是倒黴到自己家來了,最後連太廟也去不成,只能直接宣諭退朝。
這新年的元旦,身為大明朝最高統治者的崇禎皇帝卻滿懷心事,郁郁不樂地在風沙中摸索著回到寢宮,身旁只有那批忠心耿耿的小太監。
回到寢宮後,崇禎皇帝屏退了妃子和太監們,依照近年來每遇到拂逆時的慣例,沐浴更衣,焚香祝禱,虔誠地請求天上神佛降臨乩壇指示國事。
這就是大明崇禎十七年甲申,崇禎皇帝朱由檢所度過一生中最後一個元旦日的早晨。
看起來似乎很不成體統,不像一個已經立國二百多年的王朝所應出現的狀況,但是比起時隔不到,這些又算得了什麽。
歷史上甲申國難當日,大順軍前鋒已破京師外城時,崇禎皇帝像今日一樣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親手撞鐘,而文武百官卻從頭至尾也不見一人到來。
用現代的話來說,這些人到了那個時候,根本連戲都懶得演,崇禎皇帝敲鐘的時候,他們可能正在府中緊張的穿戴衣冠,等待新主子李自成的召見。
相對的,崇禎皇帝最後一次敲鐘的三天後,也就是三月二十一日,大順王李自成攻占北京,進駐紫禁城,這些文武百官,居然從前一晚就露立在長安門外。
待得天色甫明,鐘還未曾被大順兵士敲響,他們就爭先推擠蜂擁而前,要爭得首先朝賀新君的頭籌。
說起來十分可笑,由於人數太多,爭先恐後太過猴急,這一群侯王將相還被守門的大順軍兵卒亂棍撲打趕出門,事後兵卒們滿臉嘲弄的嘀咕,說這一群重臣貴戚,卻好像見到饅頭的乞丐一樣。
短短不到一百天,紫禁城的皇宮中,同樣的場景,同樣的人物,出現如此不同的演出,這就是甲申年所謂的“改朝換代”。
當然了,這些都是李自成取得西北的後話。
在現在看來,出現了王爭這個極大的變數,大順軍像歷史上那樣毫無顧慮引兵北上的可能性其實不大。
在很多人的眼裏,這兩位顯然就是今後爭奪天下的不三人選,李自成只要不是腦子進水,就不會做北上這等自掘墳墓的傻事。
可李自成和王爭各自究竟是怎麽打算,這誰又能說得清楚?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但到了現在,李自成從最初無頭蒼蠅似的到處亂跑,成了現在的有計劃席卷中原,被崇禎皇帝寄予厚望的五省精銳就連潼關都沒守住,落得個全軍覆沒的結局。
說到底,這個結果也和崇禎皇帝太過急切,在戰情不明不暗的情況下不斷下旨逼迫孫傳庭提前出關有很大聯系。
孫傳庭在覆起前,無論剿李自成還是老闖王高迎祥,基本上都是馬到成功,所部的秦軍,簡直是山東軍前身。
不過這次秦軍並沒能續寫傳奇,隨著孫傳庭盡數戰死在潼關的各級將校數不勝數,當然了,其中還有許許多多其他部分的官軍將帥。
這些人都是大明朝最後的捍衛者,是忠於崇禎皇帝,可以為了他去死的最後一批人。
孫傳庭一死,再無人能制止李自成進取西北的腳步,山東軍雖說有那個能力,但也是雙拳難敵四手,不能兩面兼顧。
整個中原在李自成的眼裏,就好像是褪去了衣衫的處女,無論哪一省哪一地,都是唾手可得。
數十萬大軍兵分數路,所到之處都是一片的倒戈易旗之景。
大明朝正呈土崩瓦解之勢,遍觀天下,崇禎皇帝唯一能依賴的也就剩下駐守在山海關的寧遠總兵吳三桂。
吳三桂手握兩萬關寧精銳,常年和關外的清軍作戰,是大明各路官軍戰鬥力最強的一部分。
並且松山之戰後,洪承疇被俘,吳三桂逃到山海關收攏了三萬餘敗卒,雖然軍心不行,但起碼要比中原那些官軍要強上不少。
曾經盛極一時的大明王朝,眼下竟然到了如此日暮窮途的地步,真正聽從朝廷號令的就只剩下吳三桂一人,所部只有區區五萬兵馬。
今年發生了很多大事,一件接著一件,不僅讓崇禎皇帝經常處於暴躁易怒的邊緣,也讓北京城各部院重臣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要說天底下表明忠於朝廷,並且實力最強的,其實不是吳三桂的關寧兵,更不是左良玉,即便他號稱麾下有五十萬兵馬,還是山東軍。
王爭在徐州誓師南下,在崇禎十六年的後半年中,基本將江北到山東一帶全部控制在手裏,以雷霆萬鈞之勢拿下南京城,並且立刻開始改革。
海上,鄭芝龍稱霸南洋,但凡要上海經商的大小船只,只要沒有鄭氏令旗,根本不能前進寸步。
早在鄭芝龍還在當海盜的時候,就已經和大明的福建水師進行決戰,正是在擊潰大明水師之後,崇禎皇帝才會啟用熊文燦主持招撫鄭芝龍。
直到現在,鄭芝龍位居左都督、海防總兵,幾乎將整個南洋都擴大到自己的掌控範圍,論起官階,他和名聲鵲起的安東候王爭不相上下。
明面上鄭芝龍和王爭都尊奉當今朝廷,但暗地做的事情並沒有任何顧忌,王爭在崇禎十六年的下半年,一改往常低調行事的態度,開始大刀闊斧的調兵南下。
朝中聽聞李自成在潼關殲滅了孫傳庭率領的五省精銳,當即是人心惶惶,左中允李明睿等人已經數次建議崇禎,要他下嚴旨讓山東軍西征李自成。
但崇禎心裏有根刺,這根刺不拔出來,他就一直不甘心下旨。
王爭和李自成在他眼裏,其實都是一丘之貉,全是擾亂天下的亂臣賊子,區別無非是一個狡詐,一個有恃無恐。
即便到了眼下這等山窮水盡的地步,崇禎皇帝雖然心知肚明王爭會挽救大明危局,但依然不想低頭,所以根本沒有下旨的意思。
朝廷視而不見,王爭正好順水推舟,繼續有條不紊的施行計劃。
江南一帶望風投降山東軍,而西北地區則又有大明藩室被農民軍屠滅,李自成在用比王爭更快的速度席卷中原。
崇禎十六年剩朝廷和以往的效率一樣,群臣連日朝議商量的只有如何處置江南和西北的亂局,但就是提不出個有效的章程。
很快,時間一晃而過,時間來到崇禎十七年的元旦。
這一年的元旦,崇禎皇帝朱由檢比平時更早就上朝了,除了近身侍衛和太監外,禦座旁只有一個手執金吾的禮官站班,崇禎詫異地看了他一眼。
這名金吾禮官恭恭敬敬,瞧見皇帝詢問的目光,當即將身子彎到了腳底,行了一個最高規格的禮節,這才小心的說道:
“啟奏萬歲,群臣因為沒聽到鐘鼓聲,以為聖駕還沒有出來,所以遲來了。”
崇禎皇帝嗯了一聲,不悅地開始宣諭:
“那就立刻鳴鐘,開啟東西門讓他們馬上進來!”
執金吾者點點頭,又是一躬身,這才趕下去傳旨。
不一會兒,鳴亮的鐘聲響徹紫禁城,文東武西列班進入的兩扇門也被太監被依次打開,但是等了一會兒,文武百官仍然不見一個進來。
崇禎皇帝顯得有些焦躁不安,對身邊的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說道:
“起駕,先去謁太廟,然後再回來受朝賀!”
這是年年元旦例行的禮儀,王承恩心裏和崇禎皇帝一樣敲著鼓,元旦當天朝賀百官不見一個人來,這委實不太吉利,的確應該找個臺階下。
王承恩派去長安門外傳旨的小太監沒多久就急匆匆的跑回來,急促喘著氣稟報,說是禦駕外出所需的鑾輿駕馬和儀仗隊的一百多匹馬都還在禦廄中,沒準備好。
這話說完,大殿上的太監們都是面面相抵,皇帝已經傳下諭旨要先去謁太廟,金口一出,怎能等待?
於是,王承恩隨機應變,吩咐太監們把長安門外文武朝臣所騎來的馬一齊驅趕到端午門裏,打算暫時用以代替禦馬。
更荒唐的事情發生了,這些馬各有其主,而且完全沒受過訓練,嘶喊雜沓,四處跳躍,根本不受太監們的羈勒。
司禮監的太監們無奈只好硬著頭皮回稟,說是為了皇上的安全,還是要等一等再去謁太廟。
這樣的情況是從來沒發生過的,不過既然如此,崇禎皇帝也別無他法,只好又改變了他的旨意,還是先受朝賀再謁太廟。
不多時,崇禎皇帝和他一群貼心的小太監回到太和殿,端坐在大殿正中的禦座上,這個時候,百官們還是不見一個人影。
崇禎皇帝等了許久,甚至有些打瞌睡,不知過了多久,王承恩輕輕拍他幾下,興奮地說道:
“皇上,大臣們來了!”
崇禎皇帝連忙端坐好身位,又讓王承恩替他整理一下龍衣,這才在上面靜靜等待群臣進殿。
接下來發生的場景即便崇禎皇帝天天見到,但再次看見,依然是微微皺眉,面色無奈。
他親眼目睹冠帶續不斷的鐘聲中,從東西二門梭巡而入,倉皇跪拜,亂作一團。
不過今日和平常又有些不同,往日的亂象雖然普遍,但並不明顯,但這次徹底亂成菜市攤子,哄鬧異常。
群臣好像一只只無頭蒼蠅在隊列中來回穿梭,尋找自己的站位,每每磕磕碰碰到一起,就連司禮監的太監們都是滿臉嫌棄。
經過一番折騰,皇帝對於這看不出有絲毫喜氣的元旦日朝賀大典已經完全失去了耐心,正待說話,卻被一陣突然而起的大風打斷。
狂風呼嘯,黃沙撲面,天色昏暗,就連睜開眼睛都費勁,崇禎皇帝心道今日真是倒黴到自己家來了,最後連太廟也去不成,只能直接宣諭退朝。
這新年的元旦,身為大明朝最高統治者的崇禎皇帝卻滿懷心事,郁郁不樂地在風沙中摸索著回到寢宮,身旁只有那批忠心耿耿的小太監。
回到寢宮後,崇禎皇帝屏退了妃子和太監們,依照近年來每遇到拂逆時的慣例,沐浴更衣,焚香祝禱,虔誠地請求天上神佛降臨乩壇指示國事。
這就是大明崇禎十七年甲申,崇禎皇帝朱由檢所度過一生中最後一個元旦日的早晨。
看起來似乎很不成體統,不像一個已經立國二百多年的王朝所應出現的狀況,但是比起時隔不到,這些又算得了什麽。
歷史上甲申國難當日,大順軍前鋒已破京師外城時,崇禎皇帝像今日一樣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親手撞鐘,而文武百官卻從頭至尾也不見一人到來。
用現代的話來說,這些人到了那個時候,根本連戲都懶得演,崇禎皇帝敲鐘的時候,他們可能正在府中緊張的穿戴衣冠,等待新主子李自成的召見。
相對的,崇禎皇帝最後一次敲鐘的三天後,也就是三月二十一日,大順王李自成攻占北京,進駐紫禁城,這些文武百官,居然從前一晚就露立在長安門外。
待得天色甫明,鐘還未曾被大順兵士敲響,他們就爭先推擠蜂擁而前,要爭得首先朝賀新君的頭籌。
說起來十分可笑,由於人數太多,爭先恐後太過猴急,這一群侯王將相還被守門的大順軍兵卒亂棍撲打趕出門,事後兵卒們滿臉嘲弄的嘀咕,說這一群重臣貴戚,卻好像見到饅頭的乞丐一樣。
短短不到一百天,紫禁城的皇宮中,同樣的場景,同樣的人物,出現如此不同的演出,這就是甲申年所謂的“改朝換代”。
當然了,這些都是李自成取得西北的後話。
在現在看來,出現了王爭這個極大的變數,大順軍像歷史上那樣毫無顧慮引兵北上的可能性其實不大。
在很多人的眼裏,這兩位顯然就是今後爭奪天下的不三人選,李自成只要不是腦子進水,就不會做北上這等自掘墳墓的傻事。
可李自成和王爭各自究竟是怎麽打算,這誰又能說得清楚?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